中国传统节日酒俗
中国古有四时七十二候,即所谓岁时节令,它是农耕文化的反映,古人就是在万物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的自然法则中,认识宇宙运动的客观规律。随着七十二候形成的,出现与各种节日相关的有丰富多彩的饮酒民俗,如春节、除夕、清明、端午、重阳、寒食和中秋等,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,佐时而饮,因时而食,斟酌中品尝四季风物天华,其乐陶陶,其乐融融,都是中国饮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,流传下来的节日饮馔文化对中式生活节奏发挥着重要功能。
春社日秋社日祭祀土神,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,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,祈求或酬报土地神,称所备之酒为社酒。社日到来时,大家也要相互馈送社酒。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,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,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,约新谷登场的农历八月。宋代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·秋社》:“八月秋社,各以社糕、社酒相赍送贵戚。”宋代陆游《春社》诗:“社肉如林社酒浓,乡邻罗拜祝年丰。”清代吴伟业《过席允来山居》诗:“社酒已浓茶已熟,客来长系五湖船。”
上巳节在农历三月三日,这一天是年周期律中,五运中木运与火运交接的转换点,既是顺天时的度数节点,也是感恩缅怀人文祖先的时间节点。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已日,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。据记载,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。上巳节是古代举行“祓除畔浴”活动,《周礼》郑玄注:“岁时祓除,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”,活动中有祓禊、沐浴、春游、佩戴香草、摆流觞宴、赏桃花等。东晋穆帝永和上巳日,时任右将军、会稽内史的王羲之,同谢安、孙绰、支遁等好友及子弟等四十二人,在山阴兰亭修禊,在清溪旁玩起了“曲水流觞”的游戏,酒觞在水中漂流,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即兴赋诗和饮酒,王羲之乘着酒兴,留下举世闻名的《兰亭集序》这一天下第一行书。
清明节的酒事习俗由来已久,早在春秋时期的晋国,清明节就有相应的饮酒活动,饮酒不受限制。在这天举行家宴时,都要为去世的祖先留着上席,一家之主这时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,在上席,为祖先置放酒菜,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,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。清明扫墓除整修坟墓、清除杂草外,最重要的是上坟酒,上坟酒与其他祭祀仪式不同的是,上坟酒是家庭在家进行祭祀仪式,仪毕后即全家聚在一起饮酒进食,称为吃上坟酒。宋代诗人王禹写过一首名为《清明》的诗:“无花无酒过清明,兴味萧然似野僧。”好像清明节就是离不开酒与花,清明与酒千丝万缕的情愫全在这首诗里。
五月初五端午节前后,阴阳二气激烈交争,毒虫出没的时候,被人们认为是“毒月”“恶日”,为辟邪驱五毒,要饮雄黄酒、菖蒲酒或艾酒,这些风俗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并长期在民间流传。早在《荆楚岁时记》中有记载:“以菖蒲或镂或屑,以冷酒。”蒲酒味芳香,有爽口之感,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、朱砂等。而在明代冯应京的《月令广义》中:“五日用朱砂酒,辟邪解毒,用酒染额胸手足心,无会虺(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)蛇之患。又以洒墙壁门窗,以避毒虫。”此俗流传较广,端午还有采药、沐兰汤、以雄黄酒洒墙窗、插艾蒿、戴五彩绳、赛龙舟等各种方式以求平安、辟邪、除恶、解毒。
八月十五中秋节饮要新酒、桂花酒,此俗可追溯到汉代,中秋前后,是农作物收获的时节,古人重视农业,新的芽苗生长,熟的瓜果飘香,酬谢神明,开宴饮酒之事也是自然的了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到唐代时已有了登台观赏月亮、望月饮酒的活动,到了宋代,中秋节就正式确定了日期,也就是现在大家都熟知的日子,《西京杂记》载:“九月九日,佩茱萸,食蓬饵,饮菊花酒,令人长寿。”而到了明清朝时期,祭拜月亮、观看月亮、品尝美酒之风更是不断传承。
重阳节饮要饮茱萸酒喝菊花酒,《易经》中把“六”定为阴数,把“九”定为阳数,九月九日,日月并阳,两九相重,故而叫重阳,也叫重九。梁简文帝《采菊篇》有“相呼提筐采菊珠,朝起露湿沾罗襦”之句,是采菊酿酒的事例。直到明清,菊花酒仍然盛行,在明代高濂的《遵生八笺》中仍有记载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,到了唐代,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,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。民间在该日有饮菊花酒、茱萸酒的风俗,此外还会登高、赏菊、佩戴茱萸、吃重阳糕。
春节饮屠苏酒和椒柏酒的习俗源于南朝时期,旨在“辟疫疠一切不正之风”,宋朝文学家苏辙的《除日》写道:“年年最后饮屠苏,不觉年来七十余。”屠苏酒是汉唐时期比较常见的节日民俗事项,是汉魏时期治疗伤寒疾疫的对症良方,屠苏酒的产生和流传,与汉末魏晋时期的疾疫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,是中国古代疾疫对历史上节日民俗发生影响的典型代表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里面还专门介绍了屠苏酒以药方制作的原料和方法。椒柏酒起源于汉代,南宋诗人陆游《丙寅元日》写道:“家家椒酒欢声里,户户桃符霁色中。春枕方浓从卖困,社醅虽美倦治聋。从今万事俱抛掷,且作人间百岁翁。”明代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里还记录了椒柏酒的功用和制法。在汉唐时期这两种酒仍然是“旦日”人们的节日用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