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酒同源

首页    酒文化    医酒同源

   

   中国汉字有义寄寓形的特点,醫字的各部组成便说明了医酒同源,“醫”字由“殹”“酉”两部分构成,“医”像箭装在箭桶里面,“殳”像手持圆头长把武器“酉”恰恰为古酒字,形似酒坛,整个文字的意思是用酒治疗伤口,引申为治疗疾病

 

 

   

   上古时期巫医同源,最初的“医”字,在象形文字中下面是“巫”,即“毉”,而后“巫”演变成“酉”字,即“醫”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中释义“毉”曰:“毉,治病工也。从毉从酉。毉,恶姿也;毉之性然,得酒而使,故从酉”。巫医既能与鬼神沟通,又兼及医药,是比一般巫师更专门于医药的人物。在《史记》中,扁鹊有六不治的说法,即“信巫不信医。”说明巫和医在此时已经分家。从殷墟甲骨文所见,殷周时期的巫医形式上看是用巫术,但真正治疗身体上的病,还是借用药物或采取技术性治疗。

 

   中国古代许多医学典籍都记载了酒的药性,《名医别录》言其“行药势,杀百邪恶毒气”。《本草纲目》言“酒,天之美禄也。曲面之酒,少饮则和血行气,壮神御寒,消愁遣兴,痛饮则伤神耗血,损胃亡精”。《本草求真》言其“温饮和胃,怡神壮色,通经和脉”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《黄帝内经》十三方中,记载用酒治疗疾病的就有五个方子,如《素问·汤液醪醴论》的“醪醴”《素问·缪刺论》的“左角发酒”《素问·腹中论》的“鸡矢醴”《灵枢·经筋篇》的“马膏膏”法、《灵枢·寿天刚柔篇》的“寒痹熨法”等医方中都用到了酒。

 

   中国传统节日中都涉及了酒,大都是因为天时而饮酒辟邪,如元日饮屠苏酒和椒柏酒是汉魏时期治疗伤寒疾疫的对症良方,明代医学家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里还记录了椒柏酒的功用和制法。五月初五端午节饮雄黄酒、菖蒲酒或艾酒,以应对这天阴阳二气激烈交争的不适,以及驱避毒虫出没。

 

   从古至今各民族为了适应当地气候,应对瘴疠肆虐,不同地区形成了造酒服药以抵御瘴疠的习俗。赣州等客家地区因为气候潮湿,林菁深密,瘴疠肆虐,南宋时期,客家人就形成了造酒服药以抵御瘴疠的习俗,客家人酿的娘酒和有祛寒除湿、活气养血等功效,配之以中药,经常饮用,可以抵御和预防瘴气对人体的侵害。

 

 

   正是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智慧奠定了荣太和枸酱酒的基础。东皇王氏数百年来遵古法,承医理。以佰草入曲,光阴为藏,跨越两个自然年度的生产周期,再经过5年以上的贮藏时间,200多道严格的工序方能展现出荣太和独特的枸香味。

 

 

2025年3月14日 13:04
浏览量:0
收藏